Nova Kwok's Awesome Blog

大灣區遊記——香港

關於香港,Carbo Kuo 在自己的博客「過去一年的環球旅行」中有如下描述:

香港不愧是東方之珠,其繁華程度是我去過的最高的城市,有甚於紐約、倫敦。香港是一個非常自由的都市,在這裏可以看到許多內地已經消失或者禁止的東西,如一大片算命的攤位、當街兜售色情電影,甚至還能聞到一些大麻的味道。同時香港具有極高的包容性,無論是粵語、英語還是普通話,到處可以聽得到。我在香港專門住在了號稱亞洲最國際化的地方「重慶大廈」,這裏是印度人的聚集地,塞滿了廉價小旅館,居住環境和港島半山富人區簡直天壤之別。在香港真的是有錢人有有人錢的活法,窮人有窮人的活法,令人印象深刻。

前一段時間的一次偶然的機會得以前往大灣區——香港和深圳,雖然由於計劃原因在到達香港的當天就直接返回大陸了,不過這次港深之行還是留下了諸多回憶,本文從香港開始講起,以後有機會也可以提提深圳的情況。

爲了避免文章變得和一些無趣的旅遊網站遊記一樣無趣(畢竟許多人都是跟着一些 “網紅” 線路帶着非常優秀的攝影器材走走吃吃喝喝拍拍,加之由於時間有限也不能像一些「香港旅居記」一樣造訪一些比較小衆的景點去發掘香港本土人的生活狀況),所以本文將挑選一些個人認爲比較有意思的點加以展開,嘗試去挖掘一些表面事物背後的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語言 & 文字

對的,香港使用的是繁體中文(或者,我們大陸人理解的那種「繁體中文」),這個裏面水太深了,只能說有興趣的朋友們可以自行搜索一下,一旦開始探索便感覺深似海,從語言開始可以瞭解我們國家的文字發展變革,也可以理解到歷史的進程。

由於本文是關於香港的,所以本文我儘量使用《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局》出版的「中英對照香港學校中文學習基礎字詞」作爲規範進行撰寫,由於對於相關領域瞭解不深,可能會無意中包含一些「繁體中文(臺灣)」在文中,還請各位讀者見諒。

中港邊界

目前從深圳到達香港有許多途徑,除了一些口岸(比如羅湖或者福田)以外,還有動車(動感號)可以前往。由於在去之前在羅湖口岸有一些多餘的時間,遂在附近探索了一下,發現了一些比較有意思的地方,比如一條似乎中港互通的鐵路(後從香港發現好像的確是互通的),在大陸側拍攝圖片如下:

在香港側拍攝圖片:

經過了一些搜索後得知這一條線路是廣九直通車,從內地過去後有道岔,(往香港方向)向右應該是大陸鐵路到達西九龍的列車,左側就是港鐵東鐵線的線路了。


之前還和同學開玩笑說:香港人在口岸附近開一個熱點,這樣大陸就可以無縫訪問國際互聯網了,但是在一些搜索之後得知有一個被稱爲「禁區」的地方,維基百科摘錄如下:

香港邊境禁區(英文:Frontier Closed Area)主要指設於香港新界北的邊境禁區,其中包括北區的沙頭角市及鄉郊、羅湖、文錦渡、部份打鼓嶺地區及元朗區落馬洲及支線範圍。範圍最廣時期達約2,800公頃,至2016年縮減至約400公頃,不少沙頭角周邊村落、打鼓嶺周邊村落、馬草壟一帶、沙嶺一帶以及新田部份地區被釋出禁區。

南面海島也有一些禁區,如石鼓洲。

羅湖村的大部份範圍並不屬禁區,但進村的道路屬於港鐵及邊境部門共同管理的封閉道路,而該村被險要的山嶺包圍,因此必須持有禁區許可證方可進入。

所以,估計這個思路是不行的。(要中港快速互通的可以考慮 HKT 家寬或者中港專線嘛


值得一提的是,往返於大陸和香港西九龍的動感號(高鐵)是港鐵公司的:

港鐵動感號高速電動列車(英文:Vibrant Express),正式命名前曾称为“香港高速電動列車[3]”,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4]委託港鐵公司招標採購的高速动车组,是中國大陸唯一一款出口型高速電動列車。

動感號高速電動列車是中車四方在CRH380A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上为港鐵量身订做,在保持其技术特色的基础上,在列车的性能上做进一步的提升[5]。

港鐵

講到港鐵,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很快,東鐵線運行速度很快,基本維持在 90 kph 左右,尤其是經過道岔多的地方,車廂搖晃還是比較劇烈的。另一個快的感覺在於關門後到列車開動之間的時間間隔短,從羅湖的港鐵就已經有所領略香港這個城市的生活節奏,哦對了,港鐵沒有安檢。

作爲香港的城市交通,港鐵在香港市民的出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對於其 Logo 的象徵意義:

港鐵的Logo,其意景就是上半弧線代表九龍半島、下半弧線代表香港島,而中間的直線側代表地下鐵路(港鐵的前身),意思是香港地下鐵路連接了香港島與九龍半島。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個極大的意義,因為一直以來香港與九龍被維多利亞港分隔開,兩岸的人不是輕易能到達彼岸,而香港地下鐵路正正能夠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運輸服務,連接了人一直認為不能連接的地方,香港自此進入了另一個時代。

相比較之下,深圳地鐵的 Logo:

誒?迷之像啊!對此,一篇博客中的看法如下(原文見參考鏈接[2]):

對於我這個出生於香港80年代的人,香港的地鐵(現稱港鐵)Logo是植根我心,但竟然在完全陌生的國內地土出現一個外形極奇相似、業務性質完全相同的地鐵Logo,我的神經很自然被完全挑動起來。第二,我納悶的是,香港關注此事的人寥寥可數,就連香港地鐵Logo的設計師——李永銓都沒有出來發聲,反而大陸的網民討論比香港人還要多。順帶一提,2009年港鐵是有向國家商標局對深圳地鐵LOGO提出商標異議,但結果是:「(國家商標局)一致認為深圳地鐵的商標與香港地鐵的商標不構成近似商標,香港地鐵的異議理由不成立,深圳地鐵的商標應當予以核准註冊。」

比較好玩哈?我們再來看看別的,他們的效益,港鐵公司每年都會有自己的年報,根據 2018 年報(鏈接見參考資料[3])來看,在 2018 年年收入達到了 113 億港幣,淨資產大到了 1806 億港元:

港鐵收入那麼多錢,靠的高票價嘛?(乘港鐵從羅湖到尖東的費用約 50 HKD,如果你想乘「頭等艙」的話,好象是 500 HKD,而且所謂的頭等艙的座位個人感覺和大陸的長途公交車差不多,類似的距離在大陸可能不會超過 10 CNY),好像也不是,從他們的綜合損益表中可以看出,MTR 的地產投資也是一個收入的大頭:

順便搜了一下「大陸地鐵 盈利」,搜索結果中排名第一的是這樣一篇文章:整个中国只有三条地铁线盈利:拿什么来拯救中国地铁?,呃…

在港鐵上發現的香港和大陸的幾個有意思的區別:

還有幾個值得說的地方在於——港鐵每個車站的顏色和港鐵的字體(港鐵宋),前者如圖:

後者可以參考:「地鐵宋體」。

物價

首先就是香港的物價,不得不說,在一國兩制的情況下,一河(深圳河)之隔,兩岸之間物價差距巨大,從兩個比較簡單的方面來看——飲食和住宿,前者相信大陸同胞都有所體會,基本全國價格差距不是很大,然而到了香港,一瓶可樂可以賣到 15 HKD 的高價,瓶裝飲用水可以達到 9 HKD 的價格。其次是住宿,深圳地區價格爲 300 CNY 的酒店對應到香港同等水平可以達到近 1000 CNY 的高價。

從一些數據中我們也可以發現一些成因,從維基百科上的數據來看,香港地區人均 GDP(PPP)達到了 $64,533 美元,排名世界第十,對比深圳,GDP 只有 28,647 美元,差距近 3 倍(可能因爲此導致的物價差距近 3 倍)。

另一個值得一說的點是據說香港人工費非常高,這一點是從香港回來後聽到朋友告訴我的,想到了一張在香港旺角附近拍攝的一張照片:

房價的話,無需多講,看照片(拍攝於廣華街附近):

槍街

與大陸不同,香港對於仿真槍是合法的,所以 Air Soft 運動也是完全合法的,出發前曾在網上找過相關的店鋪,得知在廣華街有 “許多的槍店” 扎堆,不過在實際前往之後發現好像和想像的還是稍有差距,只看到了兩家開門的商店,由於店內禁止拍照,所以這裏只能放一張點外的照片。

網路

在大陸這邊(尤其是校園內),可能只需要 59 CNY 一個月就可以購買到一個「無限流量」的套餐(基本上是 40 GiB 之後開始限速),作爲一個網絡在全球都排名靠前的地區,不得不被價格折服,普通的月費套餐 148 HKD 只有 5 GiB 的流量。

當然,這個與物價有關,也無可厚非。

從個人的觀察來看,許多人的 IM 工具以 Line 爲主,搜索引擎以 Google 爲主(如果見到一個用微信加百度,十有八九是大陸人),好奇心的趨勢下我也下載了一個 Line,發現在諸多特點和功能上和微信非常的相似,都不知道該如何表達了…

銀行

入境香港之後才發現事先準備的港幣並不夠,無奈之下只好找到就近的中國銀行(香港)取了點現金,手續費是 10 CNY + 5%(至少我取的時候是這樣),在某個不知名的站的 ATM 機器上取了 500 HKD,花費 425 CNY(當日銀行匯率 0.85)+15 CNY 手續費,ATM 照片如下,這個界面是輸入取款金額的,不得不佩服這個 UI 寫的實在是高…(輸入的金額在右下角,而不是像大陸這邊一樣有一個 Input form)

關於香港的銀行業其實有許多比較有意思的地方可以展開的,可能大家(或者至少我個人)關注的最主要的點在於香港的銀行沒有每年 5 万 USD 的外匯管制,不過看了一下香港的銀行卡多以「運籌」之類結尾,加上經濟實力實在有限,便沒有仔細關注這一方面。

中銀大廈也很有意思,在維多利亞港的一側,且對於中國銀行而言:

香港总部位处于中环香港中银大厦,为美国境外,第一座楼高超过一千呎的摩天大厦。

雖然由於時間有限沒有能登上太平山(排隊人太多),不過還是得以有幸在中銀大廈樓下拍了一張仰視圖,同時心中默唸:啊,這就是大佬們的房子。

維多利亞港

水是藍色的,着實好看,由於之前看見的海都是土黃色的,更是感覺這裏很美,估計晴天的時候會更加好看一些,對於這個地標僅僅是去「打卡」了一下,並沒有太多需要展開的,好看的風景照可以各位可以自行 Google 一下。

後記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雖然現在互聯網非常的發達,但是親身造訪一次之後還是可以對自己的認識水平有一個較大的提高(當然,前提是細心觀察,而不是跟着網紅景點吃吃喝喝),此次大灣區之行是在我在大學期間邁出的比較遠的一步,或許也是之後各地探訪的第一步。

參考資料

  1. 港鐵動感號高速電動列車
  2. 淺談地鐵logo
  3. MTR 2018 年報

#Chinese #Hong Kong #Travel